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脊髓损伤怎么办

2025.09.11 19:33

脊髓损伤需立即就医避免二次伤害、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程度、手术解除压迫并稳定脊柱结构、药物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康复训练恢复功能预防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就医避免二次伤害:脊髓损伤后随意移动可能加重神经压迫,需保持患者平卧并用硬板固定转运。急救过程中避免扭转或弯曲脊柱,优先处理呼吸循环障碍。专业医疗团队会根据损伤节段评估风险,颈椎损伤可能需颈托固定,胸腰椎损伤需轴向翻身。

2.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程度:CT可清晰显示骨折和椎管占位情况,MRI能判断脊髓水肿、出血或软组织压迫。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损伤,前者预后较差。部分病例需结合电生理检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手术解除压迫并稳定脊柱结构:椎板切除减压术适用于骨折碎片或血肿压迫脊髓的情况,必要时植入内固定器材维持脊柱序列。手术时机需权衡创伤后水肿期,过早操作可能加重炎症。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效果。

4.药物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伤后8小时内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神经营养药物辅助改善微循环,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脊髓水肿。疼痛管理需避免阿片类药物抑制呼吸。

5.康复训练恢复功能预防并发症:急性期后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挛缩,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和站立训练。不完全损伤患者通过电刺激促进神经重塑,膀胱功能训练减少尿路感染。长期康复需结合心理干预提升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后需定期复查神经功能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内固定失效。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营养支持需保证蛋白质摄入。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或体温调节障碍需及时处理。康复计划需个体化调整,家属应掌握基本护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