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怎么治疗

2025.09.15 22:25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关节融合术、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脱位。通过牵引和反向加压使骨折端复位,随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固定范围需涵盖腕关节以限制拇指活动,避免移位复发。定期复查X线确认复位效果,若发现移位需及时调整方案。

2.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适用于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脱位。在影像引导下将克氏针穿过骨折端固定,术后辅以短臂石膏托保护。克氏针通常留置4-6周,拔除后逐步开始功能锻炼。该方法创伤小但存在针道感染风险,需定期消毒换药。

3.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或合并关节面损伤。手术暴露骨折端解剖复位后,用微型钢板螺钉提供刚性固定,允许早期活动。术中需注意保护桡神经分支,术后无需长期外固定,但可能遗留切口瘢痕影响关节活动度。

4.关节融合术: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创伤性关节炎。将第一腕掌关节固定在功能位,牺牲活动度以消除疼痛。融合角度通常为拇指对掌30°、外展20°,需确保骨面紧密接触促进愈合。术后石膏固定至骨性融合,约需8-12周。

5.功能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立即开始。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包括拇指屈伸、对掌练习;2周后加入握力训练和器械辅助拉伸。康复过程中需避免暴力牵拉,疼痛明显时可配合热敷或低频脉冲治疗。

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骨折愈合进度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方案。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失效或再骨折。出现肿胀、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排除并发症。饮食需保证钙质与蛋白质摄入,促进骨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