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便血常见于哪些疾病

2025.09.08 17:11

小儿便血常见于肛裂、肠套叠、过敏性紫癜、肠道感染、直肠息肉。具体分析如下:

1.肛裂:肛裂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多因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导致肛门皮肤撕裂。血液颜色鲜红,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常伴有排便疼痛。患儿可能因疼痛拒绝排便,进一步加重便秘。肛裂通常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及局部护理即可缓解,严重时需就医处理。

2.肠套叠: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发腹痛、呕吐及果酱样血便。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出血与黏液混合形成特征性血便。肠套叠属于急症,需及时就医,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肠坏死。

3.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炎症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引起便血。血便多为暗红色,伴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或肾脏损害。肠道黏膜因免疫反应出血,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诊断。治疗以抗炎及免疫调节为主,严重时需住院观察。

4.肠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损伤肠道黏膜,导致黏液血便,如痢疾杆菌感染。患儿常伴发热、腹痛及腹泻,便血程度因感染类型而异。轻症通过补液及抗感染治疗可愈,重症需警惕脱水或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

5.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小儿慢性便血的常见原因,多为良性幼年性息肉。血液鲜红,覆盖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通常无疼痛。息肉较大时可脱出肛门,需通过肠镜确诊并切除,预后良好。

发现小儿便血需密切观察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或精神萎靡。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喂养时注意饮食卫生,保证水分摄入,预防便秘。定期记录便血特点及频率,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