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新生儿溶血病有哪些症状

2025.09.01 08:56

新生儿溶血病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嗜睡或肌张力减低。具体分析如下:

1.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和眼白发黄,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2.贫血: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面色苍白,重度贫血则伴随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缺氧症状。长期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通过输血或药物纠正。

3.肝脾肿大:红细胞在脾脏和肝脏中被过度破坏,导致器官代偿性增大。触诊时可发现腹部膨隆,肝脾质地变硬。肿大严重时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影响消化功能或导致腹胀不适。

4.水肿:严重溶血时,血浆蛋白降低,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引发全身性水肿。表现为四肢、面部或腹部肿胀,皮肤紧绷发亮。水肿可能伴随胸腔或腹腔积液,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

5.嗜睡或肌张力减低:胆红素升高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新生儿表现为反应迟钝、吮吸无力或肢体松软。此类症状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采取光疗或换血治疗,防止不可逆脑损伤。

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母婴血型不合者应在孕期加强监测,分娩后密切观察新生儿体征。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水平,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光疗和输血是常用手段,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母乳喂养可能需暂停,待医生评估后调整喂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