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扶正祛邪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正气以抵御和消除病邪的治疗理念。这一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强调人体自身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疾病发生是正气不足与邪气侵袭共同作用的结果。扶正即补益气血阴阳,祛邪则是消除风、寒、暑、湿等外邪及病理产物。

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需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扶正常用补气药如黄芪、补血药如当归,或通过针灸刺激足三里等强壮穴位;祛邪则采用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等法,如麻黄驱寒、黄连泻火。临床常见两种策略协同使用,体虚感冒时,人参败毒散在解表同时补气;肿瘤治疗中,在放化疗攻邪后常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不同阶段侧重不同,急性期侧重祛邪,恢复期则重扶正,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实施扶正祛邪需注意辨证准确性。误用补益可能助邪生火,如热症用参反致口干衄血;过度攻伐会伤正气,如大黄久泻耗气。体质辨识是关键,阴虚者忌温燥,阳虚者慎寒凉。现代研究提示,灵芝多糖等成分具有免疫调节的双向作用,印证了扶正的科学性。治疗期间需观察舌脉变化,避免虚虚实实之戒,同时配合饮食调养,如气虚者食山药,湿热者饮薏仁粥。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需调整药量,外感初起者不宜过早进补,防止闭门留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