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伏火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伏火指体内潜藏的热邪未能透发,郁积于脏腑经络之间的一种病理状态。伏火并非实火,而是由于正气不足、邪热内陷或治疗不当导致的热邪潜伏,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低热、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病程较长且易受外界因素诱发。

伏火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外感热病未彻底治愈,余热内陷可转为伏火;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久则潜伏体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郁久不散亦可成伏火。伏火的特点是热邪深伏,症状时隐时现,如长期低热、夜间盗汗、心烦失眠等,舌质多偏红,苔薄黄或根部厚腻,脉象细数或沉弦。治疗需注重透发郁热,常用青蒿、黄芩、栀子等药物清透伏火,同时兼顾滋阴或益气以扶正祛邪。

伏火调理需注意避免过度清热或单纯泻火,以免损伤正气导致病情反复。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以免助长内热。情绪管理尤为重要,长期紧张焦虑易加重气郁化火。作息规律有助于阴阳平衡,避免熬夜耗伤阴液。伏火症状复杂,需结合具体体质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寒凉药物。若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兼顾清热透邪与扶正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