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病是怎么样引起的

2024.12.19 21:02

胃病主要由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引发胃病的常见原因。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部负担过重,胃壁过度扩张,容易损伤胃黏膜。过度节食同样有害,胃部分泌的胃酸等消化液没有足够食物进行消化,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经常吃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病。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在胃黏膜上定殖,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3.药物刺激:某些药物会对胃造成刺激从而引发胃病。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在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同时,也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进而引发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另外,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

4.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大脑和胃之间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联系,当精神状态不佳时,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胃的蠕动、胃酸分泌等。例如,压力过大时,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过多的胃酸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同时,精神因素还可能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打乱胃部的正常消化和排空节律,长期下去容易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胃病。

5.遗传因素:遗传在某些胃病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如,部分胃癌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其亲属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家族成员之间相似的基因背景有关,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胃部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凋亡,使得胃部组织更容易发生癌变。一些遗传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等,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的,患者从出生就携带致病基因,在成长过程中胃部发生病变的几率大大增加。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注意饮食卫生,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