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中医骨质疏松怎么治疗的

2025.07.23 08:37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主要通过补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中药外敷和针灸疗法。具体分析如下:

1.补肾壮骨: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质疏松与肾精不足密切相关。常用药物包括熟地黄、山茱萸、杜仲等,通过填补肾精、强健筋骨改善骨质。肾气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以滋养,延缓骨质流失。

2.活血化瘀:气血不畅会导致骨骼失养,加重骨质疏松。采用当归、川芎、红花等药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滞,增强骨骼营养供应。气血流通有助于骨代谢平衡,减少骨折风险。

3.健脾益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芪、白术、茯苓等药物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谷精微吸收,为骨骼提供充足营养。脾胃强健则气血旺盛,骨骼得以持续滋养。

4.中药外敷:将骨碎补、续断、自然铜等药物制成膏药贴敷患处,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骨骼,缓解疼痛并促进局部修复。外治法可避免内服药物的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5.针灸疗法:选取肾俞、足三里、大杼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激发脏腑功能。针灸能改善骨代谢,增强骨骼强度,尤其适合伴有疼痛的患者。

治疗期间需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温补,适当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保持规律作息以养气血。根据体质差异调整方案,定期复诊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