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便血为什么有黏膜组织

2025.02.06 18:08

便血有黏膜组织可能是肠道炎症、肠息肉、肠道肿瘤、内痔、溃疡性结肠炎等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肠道炎症: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引发炎症时,肠黏膜会处于充血、水肿状态,严重时黏膜会发生糜烂、溃疡,在排便过程中,由于粪便的摩擦等作用,受损的黏膜组织就会随血液一起排出,从而出现便血伴有黏膜组织的情况。

2.肠息肉: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息肉的表面通常有黏膜覆盖,当息肉的蒂部较长时,可能会因为肠道蠕动或者排便时的牵拉等原因,导致息肉表面的黏膜破损出血,同时息肉本身也可能会有一些黏膜组织脱落,随着血液一起排出体外,造成便血伴有黏膜组织。

3.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表面的黏膜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肿瘤细胞也会侵犯周围的正常黏膜组织,导致黏膜组织坏死、脱落,这些脱落的黏膜组织会随着血液一起从肛门排出,表现为便血伴有黏膜组织。

4.内痔:内痔是位于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表面为黏膜,当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排便时用力过猛等因素会导致内痔黏膜破裂出血,黏膜也可能会随着血液脱出肛门外,从而出现便血伴有黏膜组织的现象。

5.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在疾病发作期,结肠黏膜会出现广泛的溃疡,黏膜不断地被破坏、脱落,同时溃疡面也会有出血情况,这些脱落的黏膜和血液就会随着粪便排出,表现为便血伴有黏膜组织。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便血伴有黏膜组织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不要自行盲目判断病因,不要自行用药,以免掩盖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