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狂犬病怎么检查

2025.08.27 08:30

狂犬病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脑组织检查、抗体检测、病毒分离等方法进行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症状观察:狂犬病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神经系统异常如躁动、幻觉、痉挛等也是重要判断依据。病程发展迅速,一旦出现典型症状,病情通常难以逆转。

2.实验室检测:采集唾液、脑脊液或血液样本,利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片段。该方法灵敏度高,可在发病早期发现病毒。脑脊液检查还可能显示白细胞增多和蛋白含量升高,辅助诊断。

3.脑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尸检获取脑组织样本,直接观察病毒包涵体或进行免疫染色检测病毒抗原。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属于侵入性操作,通常用于死后确诊或特殊病例。

4.抗体检测: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尤其在未接种疫苗者中,抗体阳性提示感染。已接种疫苗者需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判断,避免混淆。

5.病毒分离:将患者样本接种于培养细胞或实验动物,观察是否出现病毒增殖。该方法周期较长,但对疑难病例具有确诊价值。

狂犬病诊断需结合多种方法,避免单一检测的局限性。疑似病例应尽快就医,减少接触传播风险。已暴露者需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降低发病可能。医疗机构应严格防护,确保样本处理和检测过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