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对脾脏的功能有什么理论

2025.09.02 16:43

中医理论认为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与运化器官,主司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并参与水液代谢。脾与胃相表里,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将营养物质输布全身,被称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强弱直接影响气血生成与机体抗病能力,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据核心地位。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将饮食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输送至全身;二是运化水液,调节体内水湿平衡,防止水湿停滞形成痰饮;三是统摄血液,维持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防止出血。脾气的升清作用还能将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滋养头目四肢。若脾失健运,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或慢性出血等症状。脾与肌肉、四肢、口唇密切相关,脾虚者常表现为肌肉消瘦、四肢乏力或口淡无味。

调养脾脏需注重饮食规律,避免过食生冷、油腻或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气。适当食用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配合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情绪上需避免过度思虑,因中医认为思伤脾。脾虚症状明显时,可辨证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调理,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药物。脾脏功能的平衡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需长期综合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