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检查

2025.09.15 22:25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培养检查、影像学检查、局部穿刺检查、病理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血常规检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细菌感染。部分病例可能出现贫血,与炎症消耗有关。C反应蛋白和血沉通常显著升高,反映炎症活动程度。这些指标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2.血培养检查:血培养是明确致病菌的关键手段,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以提高阳性率。阳性结果可指导针对性用药,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多次采血或在不同体温高峰时取样可提高检出率。

3.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需1-2周后才显现。核磁共振对早期骨髓水肿和骨膜反应敏感,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CT有助于观察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但辐射量需权衡。

4.局部穿刺检查:在影像引导下穿刺脓液或病变骨组织,直接涂片染色可快速发现细菌。穿刺液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深部病灶。操作需严格无菌以避免污染,同时缓解局部压力。

5.病理学检查:取病变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骨小梁坏死等急性炎症表现。与肿瘤或结核性骨髓炎鉴别时,病理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进展迅速,延误诊治可能导致败血症或骨骼畸形。检查需结合临床表现,避免依赖单一指标。抗生素使用前完善微生物检查,动态监测炎症指标变化。影像学选择需考虑病情阶段,必要时多模态联合评估。操作规范减少并发症风险,病理诊断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