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颅脑损伤后发热应该怎么办

2025.09.08 17:10

小儿颅脑损伤后发热需及时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环境通风散热、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补充足够水分、观察有无其他异常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监测体温变化:小儿颅脑损伤后发热需频繁测量体温,建议每2-4小时记录一次。体温超过38.5℃时应提高警惕,避免因高热加重脑损伤。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或耳温更为准确,避免使用水银体温计以防意外破裂。体温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时需立即就医,防止脑水肿或感染等并发症。

2.保持环境通风散热:将患儿安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室温控制在22-24℃为宜。避免穿过多衣物或盖过厚被褥,可采用温水擦拭四肢或颈部帮助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减少呼吸道不适。

3.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发热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但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交替使用不同药物,以免增加肝肾负担。服药后30-60分钟复测体温,若未下降或出现呕吐、皮疹等反应需停药并就医。颅压增高者慎用退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4.补充足够水分:发热时体液流失加快,应少量多次喂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哺乳次数,避免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观察尿量及颜色,若尿量减少或呈深黄色需警惕脱水。昏迷或呕吐患儿需静脉补液,严禁强行灌水以防呛咳。

5.观察有无其他异常症状:除发热外,需关注是否伴随呕吐、抽搐、意识模糊或肢体活动障碍。若出现囟门膨隆、呼吸急促或瞳孔不等大,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或感染,需紧急送医。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及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小儿颅脑损伤后发热处理需结合具体病情,避免盲目使用冰敷或退热贴。发热超过3天或反复发作应完善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护理期间减少搬动患儿,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饮食以清淡流质为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