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剖腹产增生性瘢痕是怎样形成的

2025.05.07 10:03

剖腹产增生性瘢痕形成与手术切口张力过大、局部炎症反应持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胶原代谢失衡、遗传因素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术切口张力过大:剖腹产手术切口在愈合过程中受到皮肤牵拉或肌肉活动影响,局部组织持续处于张力状态,刺激修复细胞异常活跃。张力作用下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过度沉积形成隆起性疤痕。术后护理不当如过早剧烈运动可能加剧这一过程。

2.局部炎症反应持续:手术创伤引发机体释放大量炎性因子,若炎症消退延迟会导致修复期延长。炎性细胞反复刺激成纤维细胞,促使细胞外基质过度合成。同时炎症环境破坏胶原酶活性,使降解速率低于生成速率,最终形成增生性疤痕。

3.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并大量增殖,分泌Ⅲ型胶原的能力增强。此类细胞对生长因子敏感性增高,在转化生长因子等刺激下持续分化,导致疤痕组织体积超出正常修复范围,形成肉眼可见的增生凸起。

4.胶原代谢失衡:增生性瘢痕时Ⅰ型与Ⅲ型胶原比例失调,Ⅲ型胶原占比显著升高且交联异常。胶原纤维排列失去正常网状结构,呈现漩涡状或结节状堆积。同时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受抑制,无法有效分解多余胶原,最终形成质地坚硬的病理性疤痕。

5.遗传因素相关:个体基因差异影响疤痕形成倾向,某些人群存在胶原合成相关基因多态性。家族中有病理性疤痕史者,其真皮成纤维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更强烈,修复过程易出现调控异常,导致剖腹产后增生性瘢痕发生率显著增高。

剖腹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涉及多环节的生物学调控异常。从创伤初期炎症反应到后期组织重塑,任何阶段出现持续性刺激或功能紊乱均可能诱发增生。临床预防需结合手术技术优化与个体化干预,减少可控因素对疤痕形成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