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膜炎传染途径有什么

2025.08.01 08:56

脑膜炎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食用污染食物或水传播、昆虫叮咬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飞沫传播:脑膜炎病原体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时,飞沫可能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后,可能侵入血液并最终感染脑膜。常见病原体包括脑膜炎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风险较高,需注意防护。

2.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接吻或接触患者的唾液、鼻腔分泌物等,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某些病毒或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口腔或生殖器接触传播。医护人员接触患者体液时也需严格防护,避免职业暴露。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某些病原体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例如,李斯特菌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脑膜炎。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传播病原体。孕期定期检查可降低风险,早期发现感染可采取干预措施。

4.食用污染食物或水传播:摄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引发感染。例如,李斯特菌存在于未煮熟肉类、乳制品中,肠道病毒可通过污染水源传播。病原体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后,可能突破血脑屏障感染脑膜。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可有效预防。

5.昆虫叮咬传播:某些蚊虫或蜱虫叮咬可能传播病原体。例如,西尼罗河病毒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少数情况下可引发脑膜炎。在疫区需采取防蚊措施,如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衣物等。

预防脑膜炎需结合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密切接触患者,注意饮食安全,孕期做好筛查,在特定环境下加强防护。出现发热、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