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全身肌肉萎缩是什么病

2025.08.05 15:13

全身肌肉萎缩通常被称为肌肉萎缩症或肌肉萎缩,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神经系统疾病、代谢障碍、营养不良、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等。此病症表现为肌肉体积和力量的显著下降,影响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时可能导致行动能力的丧失。

肌肉萎缩的成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年龄、疾病状态等有关。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多发性硬化症等,均可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受损,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导致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出现问题,导致肌肉逐渐萎缩。长期缺乏运动或卧床不起,亦会使肌肉失去锻炼,导致肌肉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加速肌肉的流失。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自然下降的现象更加明显,这种生理变化被称为老年性肌肉减少症。

在应对全身肌肉萎缩时,需重视早期诊断和干预。首先,专业的医疗评估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体检、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合理的营养摄入是恢复肌肉功能的重要环节,确保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同时,适当的锻炼和物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强身体的整体功能。对于因疾病导致的肌肉萎缩,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同样不可忽视。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动也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社交关系,有助于增强治疗的效果。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将有助于减缓肌肉萎缩的进程,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