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后背疼痛敲打症状减轻怎么回事

2025.07.23 08:36

后背疼痛敲打后症状减轻可能与肌肉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调节痛觉传导、缓解筋膜粘连改善活动受限、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抑制疼痛信号、心理暗示效应降低痛觉敏感度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肌肉放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敲打动作能对紧张肌肉产生机械性刺激,促使肌纤维松弛。外力作用可扩张毛细血管,加速局部代谢废物清除,同时增加氧气与营养供应。这种物理刺激能打断肌肉痉挛的恶性循环,尤其对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导致的劳损性疼痛效果明显。

2.刺激神经调节痛觉传导:敲击产生的振动通过皮肤感受器传递至脊髓,激活神经闸门控制机制。这种外周刺激可抑制痛觉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同时促进本体感觉神经活跃。适度敲打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3.缓解筋膜粘连改善活动受限:慢性劳损易导致筋膜层间黏连,限制肌肉滑动。有节律的敲击可产生剪切力,促使筋膜网状结构重新排列。这种机械分离作用能恢复软组织弹性,尤其对肩胛区等易发生筋膜增厚的区域效果显著。

4.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抑制疼痛信号:物理刺激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释放脑啡肽等物质。这些成分能特异性结合疼痛受体,阻断痛觉信号在脊髓和脑干的传递。敲打强度达到阈值时,这种镇痛效应可持续数小时。

5.心理暗示效应降低痛觉敏感度:触觉刺激能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调节边缘系统情绪反应。敲打动作本身形成的治疗仪式感,可增强对症状缓解的预期,这种身心互动能客观降低疼痛评分。

疼痛缓解后仍需观察是否反复发作,避免过度依赖敲打延误诊治。持续或加重的疼痛需专业评估,排除深层组织病变。自行敲打应控制力度,避开脊柱和肾脏区域。注意区分肌肉源性疼痛与内脏放射痛,后者敲打可能加重病情。保持规律活动姿势,预防性锻炼比临时缓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