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2025.09.18 16:35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而引起的黄疸。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可伴有贫血、脾肿大等表现。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与红细胞破坏和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皮肤和巩膜黄染是最直观的表现,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由于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多,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乏力、头晕、心悸等缺氧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面色苍白。部分患者因红细胞破坏增加,脾脏代偿性增大,可触及左上腹包块。急性溶血时可能出现寒战、发热、腰背酸痛等溶血危象表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进展较快,需警惕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溶血性黄疸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长期溶血可能导致贫血加重,甚至影响心脏功能。日常需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尿液颜色变化及有无乏力加重。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或食物,如某些抗生素、蚕豆等。新生儿出现黄疸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溶血性黄疸的预后与病因相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需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