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乙型肝炎会导致肝硬化吗

2025.08.20 16:10

乙型肝炎确实会导致肝硬化。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引发肝脏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部分人可能会经历急性肝炎,而在一些情况下,感染会转为慢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会经历持续的炎症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的正常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肝硬化。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的复制水平、个体的免疫反应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肝脏损伤因素,如酗酒、肥胖或其他肝病等。肝硬化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癌等严重后果。

在面对乙型肝炎时,定期监测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肝脏的变化,评估肝硬化的风险。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减缓肝脏损伤的进程,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十分重要,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酒精和肝毒性药物的摄入,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对于高危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了解乙型肝炎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