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脾虚湿困是什么病

2025.07.09 08:32

脾虚湿困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指脾脏功能虚弱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湿邪内停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脾主运化水湿,当脾气不足时,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停滞体内形成湿困,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这一证候多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外感湿邪有关,属于虚实夹杂的病症。

脾虚湿困的核心病机在于脾失健运与湿浊内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无法有效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导致湿邪积聚。湿性黏滞重浊,易阻滞气机,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长期脾虚湿困可能影响其他脏腑,如湿浊上泛可致头晕胸闷,下注则引发下肢水肿或带下增多。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化湿利水为主,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结合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改善。

日常需注意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气或助长湿邪。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化解湿浊,但不宜过度劳累。情绪调节也很重要,忧思过度易伤脾。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祛湿药物,以免误治。脾虚湿困的调理需耐心,遵循中医整体观念,逐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