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病

2025.08.19 16:15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肝脏感染,主要通过口腔传播,通常与不洁的水源和食物有关。该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虽然大多数感染者能够自愈,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尤其是在缺乏良好卫生设施的地区。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该病在孕妇中尤为危险,感染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戊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10周,许多患者在感染初期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诊断通常依赖于血液检测,检测特定的抗体或病毒RNA。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戊型肝炎,但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可通过休息、补充营养和适当的医疗护理逐渐恢复。

在预防方面,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饮用安全的水源、确保食物的卫生和彻底煮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海鲜和肉类也能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旅行者,尤其是前往高风险地区的人群,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手段。虽然疫苗在一些国家尚未普遍使用,但在疫区旅行时,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了解当地的卫生状况和饮食习惯,选择安全的饮食和饮水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率。保持警惕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