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咳血头晕怎么中医调养

2025.09.11 19:34

咳血头晕可通过滋阴润肺止血、平肝潜阳息风、健脾益气摄血、活血化瘀通络、温阳固脱回阳进行调养。具体分析如下:

1.滋阴润肺止血:咳血多与肺阴不足或燥热伤肺有关,需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滋养肺阴,辅以白及、藕节等收敛止血。肺阴得充则虚火自降,血络得固则咳血自止。头晕若因肺阴亏虚上扰清窍,可加天麻、钩藤平肝兼养肺阴。

2.平肝潜阳息风: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常致头晕目眩,伴咳血时需镇肝潜阳。石决明、牡蛎等重镇降逆,配合白芍、生地柔肝滋阴。若肝火犯肺致咳血,加黄芩、栀子清肝泻火,使气血下行则头晕咳血并除。

3.健脾益气摄血:脾虚失统可致血不循经,出现咳血伴气短头晕。黄芪、白术补脾益气,佐以仙鹤草、血余炭收敛止血。脾气健运则血有所摄,清阳得升则头晕自愈,此谓治血先治脾。

4.活血化瘀通络:瘀血阻络致咳血紫暗、头晕如刺,需用丹参、三七活血止血,川芎、红花化瘀通络。离经之血既化,新血自生,络通血畅则咳血止而头晕消,尤适用于久病入络者。

5.温阳固脱回阳:若咳血量大、头晕肢冷,为阳气暴脱危候,急用人参、附子回阳救逆,山茱萸、龙骨固脱摄血。阳气得复则血止神清,此证需及时干预,防气随血脱。

调养期间需避风寒、节饮食,忌辛辣燥热及油腻之物。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剧烈活动或劳神过度。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不可延误病情。用药需辨证准确,虚实寒热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