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小儿出现盗汗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2025.09.02 16:43

小儿盗汗常见于夜间睡眠时大量出汗,多与体质虚弱、阴虚内热或积食有关。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阴阳失衡易导致津液外泄;西医则考虑与自主神经发育不完善、维生素D缺乏或感染性疾病相关。

从中医角度分析,盗汗可分为阴虚型与气虚型。阴虚型表现为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可选用生地黄、麦冬等滋阴药材;气虚型多见乏力、食欲不振,宜用黄芪、浮小麦固表止汗。积食化热也可能引发盗汗,需消食导滞,如山楂、神曲等。西医治疗需排查结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理性因素,若为生理性多汗,可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并调节室温与寝具透气性。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过度保暖,选择纯棉睡衣;睡前不宜进食油腻或高糖食物;长期盗汗伴随消瘦、低热需及时就医。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补品。若伴随枕秃、夜惊等症状,需警惕佝偻病。日常可适度增加户外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虚汗。观察记录出汗时间与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鉴别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