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细菌性黄疸怎样治疗

2025.09.01 08:56

细菌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保肝药物促进肝功能恢复、利胆药物加速胆红素排泄、光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清除血液中多余胆红素。具体分析如下:

1.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细菌性黄疸多由胆道感染引发,需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等,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疗程通常持续7-14天,需监测肝功能及感染指标变化。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或耐药性产生。

2.保肝药物促进肝功能恢复: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可减轻肝细胞炎症,修复受损肝细胞。联合使用维生素B族和谷胱甘肽能改善肝脏代谢功能。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避免药物过量加重肝脏负担。

3.利胆药物加速胆红素排泄:熊去氧胆酸能促进胆汁分泌,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腺苷蛋氨酸可调节胆汁淤积,改善黄疸症状。梗阻性黄疸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引发胆道压力升高。

4.光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蓝光照射可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尿液排出。适用于新生儿或成人重度黄疸,需保护眼睛和皮肤,避免紫外线损伤。光疗时间根据胆红素下降情况调整。

5.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清除血液中多余胆红素:重症患者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需通过血浆置换快速清除毒素。每次置换量约为血浆总量的60%-70%,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增减剂量。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减少肝脏代谢负担。出现发热、腹痛加重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