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拔罐拔出的血块是怎么回事

2025.09.02 16:43

拔罐后出现的血块通常是由于负压作用下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后在皮肤表面凝结形成的。这种现象在传统医学中称为瘀血外排,现代医学解释为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液和组织液渗出。血块颜色从暗红到紫黑不等,与局部淤血程度及体质有关。

拔罐时产生的负压会使皮下组织处于充血状态,毛细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当负压超过血管承受力时,红细胞和血浆成分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与组织液混合后形成黏稠物质。若存在微血栓或循环代谢较差的部位,渗出的血液更易凝结成块状。血块颜色深浅反映局部缺氧程度,暗紫色提示陈旧性淤血,鲜红色则可能为新鲜出血。部分人群因凝血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出现血块量增多的情况。

进行拔罐前需确认无出血性疾病、皮肤破损或严重静脉曲张。操作时应控制负压强度和时间,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拔罐。出现较大血块或持续渗血时,应立即消毒并压迫止血,必要时就医检查凝血功能。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防止局部毛孔开放导致感染。糖尿病患者、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需谨慎选择拔罐疗法。血块通常3-5天逐渐吸收,若伴随肿胀疼痛加剧或发热,需警惕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