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得了肠黏膜出血怎么办

2025.02.23 12:28

肠黏膜出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注意饮食、避免刺激。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肠黏膜出血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自行处理可能延误病情,医生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肠镜等来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2.明确病因:不同病因导致的肠黏膜出血治疗方法差异很大。例如感染性肠炎需要抗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则需要特殊的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肠道肿瘤可能需要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对症治疗:如果出血量较少,可能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氨甲环酸等。若出血量大,可能需要输血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或者手术止血等操作。

4.注意饮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粗糙、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导致出血加重。

5.避免刺激: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不利于肠黏膜的修复,甚至可能诱发再次出血。

在整个治疗和恢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如果出现腹痛加剧、出血量增多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