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抗心律失常药有哪些

2025.09.18 16:35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脏节律异常,分为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类别。

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不同机制调节心脏电活动。钠通道阻滞剂如奎尼丁、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常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和房颤。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和多非利特,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有一些药物如腺苷,通过短暂抑制房室结传导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如胺碘酮可能导致肺纤维化或甲状腺功能异常,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或低血压。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心功能,及时发现QT间期延长或心律失常恶化。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能增加地高辛毒性。出现头晕、晕厥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