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血管源性脑水肿

2025.08.05 15:13

血管源性脑水肿是一种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受损而导致的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脑部病变或损伤后,例如脑肿瘤、脑出血、脑缺血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脑组织中,从而引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会导致脑部压力增加,可能引起头痛、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在病理生理方面,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血浆成分渗入脑组织。其次,炎症反应在水肿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肿瘤的存在会直接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加重水肿的程度。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能够帮助诊断血管源性脑水肿,通常表现为脑组织的高信号区或低密度区。治疗上,常采用药物如甘露醇或类固醇来减轻水肿,同时也需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管理血管源性脑水肿时,需特别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神经功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意识水平的变化、肢体无力或其他神经症状的加重都可能提示水肿加重或并发症的发生。保持适当的体位,通常建议患者头部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颅内压。合理的液体管理也非常重要,过量的液体输入可能加重水肿,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合并有高血压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同样不可忽视,以防止进一步的脑损伤。血管源性脑水肿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