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处理好得快

2025.09.02 16:43

艾灸后起水泡需及时正确处理,避免感染并促进愈合。水泡通常由局部温度过高或皮肤敏感引起,属于常见反应,但需根据大小和症状采取不同措施。

小水泡直径小于1cm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挤压。若水泡较大或已破损,先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从边缘刺破排出液体,保留表皮覆盖创面。外涂烫伤膏或红霉素软膏,覆盖无菌纱布保护。每日观察恢复情况,若出现红肿、渗液或疼痛加剧,可能提示感染,需就医处理。

艾灸时需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熏烤。体质敏感者应缩短艾灸时长,选择温和灸法。起泡后忌抓挠、沾水或自行撕脱皮损,防止二次损伤。糖尿病患者或皮肤愈合能力差者需格外谨慎,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恢复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促进修复。若水泡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排查是否存在过敏或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