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什么是便血

2024.08.10 09:56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

便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提示消化道存在病变,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便血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首先,下消化道疾病是导致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痔疮,尤其是内痔,常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通常为鲜红色,一般不与粪便混合。肛裂时,排便可伴有剧烈疼痛,同时出现鲜血便。直肠息肉也可引起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也会导致便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等症状。其次,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当出血量较大且速度较快时,血液可经肠道排出,表现为黑便或柏油样便。再次,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可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导致便血。另外,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也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导致便血。

发现便血后,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肛门指诊、结肠镜、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同时,要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量、伴随症状等,这对于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在未明确诊断前,应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以免掩盖病情。便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等。便血可能是轻微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