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出血性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2025.09.11 17:28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后梗死区域内出现继发性出血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由于血管壁损伤或血流再通导致血液外渗进入脑组织,形成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脑梗死后,缺血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容易渗出。血栓溶解或侧支循环开放可能导致血流再灌注,但受损血管无法承受压力,从而引发出血。高血压、大面积梗死、抗凝或溶栓治疗等因素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表现包括原有神经功能缺损加重、新发头痛或意识障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确诊。

预防和处理出血性脑梗死需谨慎。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溶栓或抗凝治疗过度使用。对于已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需根据出血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停用抗凝药物并采取支持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预后并指导后续治疗。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患者结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