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推拿时怎样找对穴位

2025.05.26 20:20

推拿时找对穴位需熟悉经络走向、掌握骨度分寸法、利用体表标志定位、结合按压反应确认、参考专业穴位图谱。具体分析如下:

1.熟悉经络走向:人体经络是穴位连接的基础路径,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需系统掌握。例如手太阴肺经沿手臂内侧前缘分布,穴位多位于骨骼与肌肉间隙。推拿前需明确目标穴位所属经络,沿经络走向触摸寻找结节或凹陷处。经络理论强调穴位是气血汇聚点,通过触诊可感知细微的皮下组织变化。

2.掌握骨度分寸法:传统医学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划分为固定等份定位穴位。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足三里位于膝下3寸。此法需结合个体差异调整,骨骼突出部位如内踝尖、肋骨下缘常作为基准点。推拿时用拇指同身寸测量,指宽约1寸,确保定位精准。

3.利用体表标志定位:自然体表特征如发际、肚脐、指甲根部等是重要参照。印堂穴在两眉中点,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肌肉隆起或肌腱间隙也提示穴位位置,如合谷穴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动态标志如关节屈曲时的皮肤皱褶可辅助定位。

4.结合按压反应确认:穴位多有酸胀、麻木或传导感等特殊反应。阿是穴即压痛点,推拿时用指腹缓慢施压,感知局部组织硬度变化。部分穴位按压时会出现放射痛,如环跳穴刺激可传至足部。这种反应与穴位下神经血管分布密切相关。

5.参考专业穴位图谱:现代解剖学标注的穴位坐标与层次结构需重点学习。图谱显示穴位与深层肌肉、骨骼的毗邻关系,如风池穴在斜方肌起始部。结合断层影像资料可避免误触危险区域,如颈部穴位需避开颈动脉窦。

推拿实践中需综合运用多种定位方法,反复验证穴位准确性。不同体型与体质可能影响穴位深浅,操作时需动态调整力度与角度。持续练习与临床经验积累是提升定位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