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萎缩是为什么

2025.09.30 16:08

脑萎缩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数量减少或体积缩小,导致脑组织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衰老、遗传因素、慢性疾病、长期酗酒、营养不良或脑部损伤等。脑萎缩可能引发认知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

脑萎缩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衰老是最常见的自然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细胞逐渐退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加速脑细胞死亡,导致萎缩。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或脑出血,可能因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损伤。长期酗酒会损害神经细胞,慢性酒精中毒可引发韦尼克脑病等病变。脑外伤、感染或代谢异常也可能导致脑萎缩。早期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发现脑体积变化,结合临床症状评估病情进展。

预防和延缓脑萎缩需注意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量饮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降低脑血管病变风险。若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逆转脑萎缩,但早期干预可减缓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需保持耐心,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和认知刺激,以维持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