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怎样克服失眠的心理障碍

2025.08.01 08:56

失眠的心理障碍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减少睡前刺激、练习放松技巧、适当进行日间运动来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调整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助于建立生物钟的稳定性,避免白天补觉打乱睡眠节律。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午睡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避免进入深睡眠导致夜间清醒。

2.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卧室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50%-60%为宜。选择遮光窗帘和隔音设施,减少光线和噪音干扰。床垫硬度需贴合脊椎曲线,枕头高度以侧卧时头部与肩部平行为佳。睡前可熏蒸助眠香薰如薰衣草。

3.减少睡前刺激:晚餐避免高油高糖食物,睡前4小时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避免激烈争论或思考复杂问题,焦虑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将工作事务安排在睡前2小时前完成,给大脑预留放松缓冲期。

4.练习放松技巧:腹式呼吸法通过延长呼气时间激活副交感神经,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为佳。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皮逐部位收紧再放松,重复3轮。正念冥想可观察呼吸而不评判杂念,每次15分钟。

5.适当进行日间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后核心体温下降会促进睡意。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以免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能调节自主神经平衡。

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需排查器质性疾病,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部分慢性疼痛或内分泌紊乱会干扰睡眠周期,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诱因。睡前过度关注入睡本身反而加重焦虑,可尝试转移注意力至轻松回忆或想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