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肠炎是怎样引起的

2025.02.10 16:15

慢性肠炎可由感染因素、免疫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因素: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后,若急性肠炎未得到彻底治愈,炎症迁延不愈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肠炎。例如,感染痢疾杆菌后,肠道黏膜持续受到损伤,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肠道功能紊乱,肠黏膜修复不完全,逐渐转变为慢性炎症状态。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如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把肠道黏膜当作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导致肠道黏膜持续受损、发炎,长期处于慢性炎症过程。

3.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被抑制,艰难梭菌等有害菌过度生长,产生毒素,损害肠道黏膜,引发慢性肠炎。

4.饮食因素: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肠道黏膜,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充血、水肿,进而发展为慢性肠炎。酗酒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能直接损伤肠道黏膜细胞。

5.遗传因素:某些慢性肠炎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肠炎患者,其亲属发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长出大量息肉,这些息肉容易发生恶变,同时也会引起肠道慢性炎症。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规律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慎用抗生素,积极预防肠道感染,以降低慢性肠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