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子宫内黄体是什么

2025.04.07 08:43

子宫内黄体是指在女性排卵后,由卵巢中的卵泡破裂后形成的临时性内分泌结构。黄体主要由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转化而来,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为可能的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如果受精成功,黄体会继续存在并分泌激素,支持早期妊娠;如果未受精,黄体会逐渐退化,形成白体,随后月经来潮。

黄体的形成和功能与女性的生殖周期密切相关。在排卵后,卵泡壁的细胞在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并转化为黄体细胞。这些细胞富含脂质,呈现出黄色,因此得名黄体。黄体分泌的孕激素能够促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为受精卵的着床提供适宜的环境。孕激素还能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防止早期流产。如果受精卵成功着床,胚胎会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黄体继续分泌激素,直至胎盘形成并接管激素分泌功能。如果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约14天左右开始退化,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

在关注子宫内黄体的功能时,需注意其与女性生殖健康的关系。黄体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的稳定性,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黄体的异常增生或囊肿形成可能引起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和激素水平检测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计划怀孕的女性,监测黄体功能有助于评估生育能力和妊娠成功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通过补充孕激素或使用促排卵药物来改善黄体功能,提高妊娠几率。子宫内黄体在女性生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生育健康和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