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反复胃出血是怎么回事

2024.12.31 08:14

反复胃出血可能是由饮食因素、药物刺激、胃部疾病、肝脏疾病、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过度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容易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酗酒时,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黏膜下血管暴露,容易破裂出血。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引发炎症,进而导致胃黏膜出血。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酗酒,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2.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引发胃出血。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抑制了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等物质的侵蚀,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如果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胃出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替代药物,或者配合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3.胃部疾病: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等胃部疾病是导致胃出血的常见原因。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溃疡面,溃疡底部的血管如果受到胃酸侵蚀或者食物摩擦等,就容易破裂出血。胃炎患者,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也会有出血现象。胃息肉如果表面黏膜糜烂或者息肉的蒂部血管破裂,同样会引起胃出血。对于胃部疾病引起的胃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胃溃疡患者,需要使用抑酸药物如雷尼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进溃疡愈合;胃炎患者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息肉则可能需要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手术。

4.肝脏疾病: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管壁薄、压力高,很容易破裂出血,这是反复胃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也会影响凝血功能,一旦胃黏膜有轻微损伤,就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对于肝脏疾病引起的胃出血,首先要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如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保肝、抗病毒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等治疗。对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注射硬化剂等方法止血,同时可使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等。

5.血管病变:胃内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也会导致胃出血。血管畸形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则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瘤样扩张,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作用下,动脉瘤破裂可引发大量出血。对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胃出血,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检查、血管造影等方法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果出现反复胃出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