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脓窠疮是怎么引起的

2025.09.11 17:28

小儿脓窠疮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皮肤感染。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常见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表现为脓疱、糜烂或结痂。皮肤屏障受损、卫生条件差或免疫力低下时,细菌易侵入角质层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化脓性病变。

发病机制与皮肤微环境破坏密切相关。婴幼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较薄,汗腺发育不完善,容易因摩擦、蚊虫叮咬或湿疹抓破后形成微小创口。细菌通过破损处侵入,释放毒素和酶类物质,溶解角质细胞并扩散感染。潮湿多汗的环境、共用毛巾或玩具等接触传播也可能加速细菌扩散。部分患儿伴随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感染风险更高。

预防护理需注重皮肤清洁与隔离措施。日常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搔抓或强行剥脱痂皮。衣物选择纯棉透气材质,定期消毒玩具和寝具。脓疱未破时可用碘伏消毒,已破溃处需遵医嘱外用抗生素软膏。密切观察是否伴随发热或淋巴结肿大,提示感染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以防交叉感染,饮食上补充维生素A、C促进皮肤修复。治疗期间暂停游泳等集体活动,直至病灶完全结痂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