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怎么传染的

2025.09.18 16:3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原体为EB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长,通常为4至6周。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唾液、共用餐具或亲吻等亲密行为。

EB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和咽部上皮细胞。病毒在口咽部复制后,通过唾液排出,具有较强传染性。除唾液传播外,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部分患儿伴有肝脾肿大或皮疹。免疫力正常者多数可自愈,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于体内。

预防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水杯,减少唾液接触。患儿发病期间应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症状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严重肝脾肿大,应及时就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退热、补液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