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胆汁淤积性肝炎怎么治疗

2025.08.22 19:37

胆汁淤积性肝炎可通过药物治疗促进胆汁排泄、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针对并发症进行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肝脏负担、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促进胆汁排泄:胆汁淤积性肝炎常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该药能降低胆汁黏稠度并促进其排出,减轻肝脏压力。部分情况可能需联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炎症反应,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腹泻或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

2.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水飞蓟素等保肝药物可稳定肝细胞膜,减少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联用甘草酸制剂有助于抑制肝内炎症反应,降低转氨酶水平。用药需根据肝功能指标动态调整,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3.针对并发症进行干预:严重胆汁淤积可能引发皮肤瘙痒或骨质疏松,可选用考来烯胺吸附胆汁酸缓解瘙痒,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折。若出现肝硬化倾向,需评估是否需要抗纤维化治疗。

4.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肝脏负担: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减少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摄入。适量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胆汁排泄,避免酒精加重肝损伤。

5.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胆汁酸及影像学检查,观察黄疸或肝脾肿大是否进展。出现乏力加重或腹水需立即就医。

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或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病情稳定阶段可进行适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