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狂犬病的危害

2025.09.25 16:46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该病毒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常见于犬、猫、蝙蝠等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后若未及时干预,将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狂犬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极高的致命性和快速进展的病程。病毒侵入人体后,会沿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引发脑炎。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随着病情恶化,患者会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狂躁等典型症状,最终因呼吸衰竭或全身瘫痪死亡。整个病程通常在发病后5-7天内结束,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只能通过暴露前或暴露后接种疫苗预防。狂犬病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尤其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防控难度更大。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避免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尤其是流浪动物和野生动物。一旦发生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快就医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家养宠物需定期接种狂犬疫苗,以降低传播风险。公众应提高对狂犬病的认知,避免接触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在流行地区,加强动物管理和疫苗接种是控制疫情的核心措施。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早期预防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