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腹泻后便血怎么办

2025.01.18 15:36

腹泻后便血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痔疮、肛裂、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同时注意休息、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肛周清洁等。具体分析如下:

1.痔疮: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腹泻时腹压增加,容易导致痔疮破裂出血。通常为鲜红色血液,可能附着在粪便表面,或在便后滴血。患者可能还伴有肛门疼痛、瘙痒等症状。如果是内痔,可能疼痛不明显,但会有肿物脱出。需要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痔疮膏或进行手术治疗。

2.肛裂:肛裂也会在腹泻后出现便血情况。排便时肛门皮肤撕裂,血液多为鲜红色,量一般较少,常伴有剧烈疼痛,尤其是在排便过程中及排便后。因为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丰富,对疼痛较为敏感。患者往往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导致便秘加重,进一步加重肛裂。治疗肛裂需要保持大便柔软,可使用温水坐浴,涂抹促进肛裂愈合的药膏等。

3.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时,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引起便血。便血的颜色可能因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脓血便。同时还会伴有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然后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4.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都可导致腹泻后便血。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患者还会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病程较长。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治疗较为复杂,需要使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并且要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5.肠道肿瘤:肠道肿瘤也是引起腹泻后便血的原因之一,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不可忽视。肿瘤组织破溃时会引起出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黑色。患者可能还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如果怀疑肠道肿瘤,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肠道肿瘤的预后非常重要。

在出现腹泻后便血的情况时,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应尽快就医,以便准确诊断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要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量、伴随症状等情况,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多线索。在治疗期间,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