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血浊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所说的血浊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成分异常,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气血运行受阻的病理状态。这一概念源于中医对气血津液运行的整体观察,认为血液如同河流,需要保持清澈流畅才能滋养全身,一旦出现浑浊黏滞,便会引发各种疾病。

血浊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食物,容易滋生痰湿,混入血液形成浊邪。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也会影响血液运行,导致瘀血与浊邪互结。外感六淫、劳倦过度或年老体衰,均可能削弱脏腑功能,尤其是脾的运化和肝的疏泄作用下降时,血液净化能力减退,浊物难以排出。血浊的常见表现包括头晕目眩、肢体沉重、皮肤暗沉或出现斑疹,严重时可能引发胸痹、中风等病症。

调理血浊需注重整体辨证。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生冷,适当食用山楂、薏苡仁等化浊食物。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但需量力而行,过度劳累反而加重浊滞。情志调节同样关键,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疏肝理气。若症状明显,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湿的方药,如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等。需注意,血浊与西医高血脂、动脉硬化等虽有相似之处,但中医更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可自行套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