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出现吐血现状是怎么回事

2025.02.15 14:07

吐血可能是由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是引起吐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例如胃溃疡,当胃黏膜被胃酸侵蚀,损伤到黏膜下血管时,就可能导致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十二指肠溃疡也有类似情况。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会引发吐血,多是由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而破裂出血。患者可能会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吐血,需要进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需要降低门静脉压力、止血等措施。

2.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中,像支气管扩张,由于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容易引起反复的感染和炎症,使支气管黏膜下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咳嗽从口腔吐出。肺结核患者,结核菌侵袭肺部组织,造成肺部组织损伤,累及血管时就会咯血。肺癌患者,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当肿瘤侵犯血管或者肿瘤自身破溃时,也会导致吐血。患者除吐血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针对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吐血,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抗感染、抗结核、抗肿瘤等治疗。

3.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数量不足时,血管破损处难以形成有效的止血栓,容易导致出血,可能表现为吐血。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等组织,使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也会引起出血症状。患者可能伴有贫血、发热、易感染等症状。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吐血,需要针对具体的血液疾病进行治疗,如补充血小板、化疗等。

4.肝脏疾病:肝脏疾病中,肝硬化是引起吐血的常见肝脏疾病之一。肝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门静脉高压,进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前面所述,曲张的静脉破裂就会引起吐血。另外,肝脏疾病还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因为许多凝血因子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出血现象。患者除吐血外,还可能有腹水、黄疸等症状。治疗肝脏疾病引起的吐血,需要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等。

5.外伤:外伤也是导致吐血的原因之一。例如胸部受到严重的撞击或者腹部受到外力打击,可能损伤到内脏器官。如果伤到了胃部、食管等消化道器官,会导致消化道内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吐血症状;若伤到肺部、支气管等呼吸道器官,则可能引起呼吸道出血而吐血。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部位会有疼痛等症状。对于外伤引起的吐血,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受伤的具体器官和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修复等。

如果出现吐血症状,不要惊慌,应尽量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出血。吐血时要注意防止血液误吸进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及时就医,向医生准确描述吐血的情况,包括吐血的量、颜色、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以便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