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2025.03.06 10:21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内出现的隆起性病变,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发现。这类病变在形态上呈现为息肉状,但并非所有息肉样病变都是恶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多样,可能与慢性炎症、胆固醇代谢异常、胆囊壁增生等因素有关。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恶变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和适当处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表现通常不明显,许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与其他胆囊疾病混淆。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超声是最常用的方法,能够清晰显示息肉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对于可疑病例,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以明确病变性质。胆囊功能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也有助于评估胆囊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需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生长速度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恶性特征的息肉通常建议定期随访,每6至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若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生长迅速或伴有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高风险因素,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以预防恶变。手术方式可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