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汉坦病毒是怎么发现的

2025.09.25 16:46

汉坦病毒的发现源于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期间,当时联合国军队中爆发了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特征的未知疾病,后被命名为朝鲜出血热。1978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从黑线姬鼠体内分离出病毒病原体,命名为汉坦病毒,揭示了其与疾病的直接关联。这一发现成为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重要起点。

汉坦病毒的发现过程体现了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的紧密结合。早期研究通过追踪病例分布和动物宿主,发现啮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病毒形态和基因结构得以解析,确认其为布尼亚病毒科的新属。此后,全球多地陆续发现不同亚型,如引起肺综合征的辛诺柏病毒,进一步拓展了对汉坦病毒多样性的认知。研究还发现,病毒通过啮齿动物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传播,人类接触污染物后感染。

防范汉坦病毒感染需注重切断传播途径。在野外或农村活动时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做好食品储存和环境卫生管理。实验室人员需严格遵循生物安全规范。出现高热、头痛或肾功能异常等症状且存在暴露史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触史。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疫苗接种在部分流行区域推广,但防控核心仍是减少宿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