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骨蒸潮热

2025.07.09 08:32

骨蒸潮热是中医学特有的病证术语,指阴虚内热导致的虚热症状,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水定时而至,伴手足心热、盗汗、颧红等。其核心病机在于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亢,虚火内扰所致,多见于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从中医理论分析,骨蒸潮热的形成与肾阴不足密切相关。肾阴亏虚无法制约阳气,虚热内生,热邪蒸腾于骨节肌肤,故见发热如潮、缠绵难退。症状特点为发热时间规律午后或夜间加重,因阳气在日晡时自然旺盛,与虚热相搏而症状明显。伴随的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均为阴虚火旺的典型表现。治疗需以滋阴降火为主,如六味地黄丸、清骨散等方剂,同时结合原发病调理。

需注意骨蒸潮热与实热证鉴别,后者多为高热持续、口渴喜冷饮,而前者属虚热,忌用苦寒攻伐药物。长期骨蒸潮热可能提示结核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患者应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补充银耳、百合等养阴之品。若出现体重骤减、咯血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疾病。中医调理需辨证准确,避免自行滥用滋补药物加重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