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临床有什么表现

2025.08.11 14:18

遗传性共济失调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伴肢体协调障碍、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眼球运动异常、肌张力减低或增高、深感觉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1.步态不稳伴肢体协调障碍:早期症状以行走摇晃为主,双足间距增宽呈醉酒步态。随病情进展,上肢精细动作受累,表现为持物不稳、书写困难或扣纽扣障碍。部分患者出现意向性震颤,即接近目标时抖动加剧。躯干共济失调可导致坐立平衡困难,严重时需轮椅辅助。

2.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小脑及脑干受累导致言语含糊不清,呈爆发性吟诗样语言。咽喉肌协调异常引发饮水呛咳、吞咽缓慢,易误吸导致反复肺部感染。晚期可能出现完全性失语,需鼻饲维持营养。

3.眼球运动异常:常见凝视诱发性眼震,即注视某一方向时眼球不自主摆动。扫视过度或不足导致视物模糊,阅读困难。部分患者出现慢眼动或眼睑痉挛,影响日常视觉追踪能力。

4.肌张力减低或增高:小脑型多伴肌张力低下,表现为关节活动度过大、腱反射减弱。脊髓型可出现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异常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

5.深感觉障碍:脊髓后索受损导致位置觉与振动觉减退,闭目难立征阳性。患者常主诉踩棉花感,夜间行走困难加剧。深感觉缺失可掩盖小脑症状,需仔细鉴别。

病程中需关注营养支持与呼吸道管理,定期评估吞咽功能以防误吸。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重点改善平衡与肌力。避免使用加重共济失调的药物,如镇静剂。家族成员建议接受遗传咨询,但需尊重个人意愿。症状进展差异较大,需个体化制定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