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慢性肝炎治疗方法

2025.08.27 08:31

慢性肝炎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保肝护肝药物应用、中医药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监测。具体分析如下:

1.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肝炎由病毒感染引起时,抗病毒药物是核心治疗手段。这类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需根据病毒类型和个体情况选择。长期规范用药是关键,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治疗期间需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及时调整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2.保肝护肝药物应用:肝脏受损时,保肝药物可辅助修复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常用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这类药物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但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用需遵循医嘱,避免过量或滥用。部分保肝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需告知医生用药史。定期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3.中医药调理:中医药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慢性肝炎症状。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等,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中药需辨证施治,个体化配方,避免自行用药。部分中药具有肝毒性,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长期服用中药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4.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生活方式对慢性肝炎康复至关重要。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脂高糖,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严格戒酒,减少肝脏负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病情。吸烟者应戒烟,减少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

5.定期复查监测:慢性肝炎需长期随访,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和影像学。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可及时干预,防止肝硬化或肝癌发生。复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一般每3-6个月一次。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结果异常时,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保存完整病历资料,便于动态对比。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物或更换方案。饮食起居保持规律,避免感染和过度劳累。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不可拖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