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下肢动脉栓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1.02 14:38

下肢动脉栓塞主要的病因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操作。具体分析如下:

1.血管壁损伤:血管壁受到外力撞击、穿刺等创伤,或者长期受到压迫,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损伤后会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进而形成血栓,导致下肢动脉栓塞。

2.血液高凝状态:多种因素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使凝血因子增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抗凝血酶Ⅲ缺乏症,会使机体抗凝机制减弱。血液高凝时,凝血因子容易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

3.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斑块破裂时,会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下肢动脉。

4.心脏疾病: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流流向下肢动脉时,就会造成栓塞。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坏死,心脏内膜受损,也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也可导致下肢动脉栓塞。

5.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操作:在进行下肢血管手术,如血管搭桥术、血管成形术等过程中,血管内皮会受到损伤,而且手术器械可能会激活凝血系统。介入操作中使用的导管、导丝等异物也会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下肢动脉栓塞。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等,有助于降低下肢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